《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无偿献血,关爱他人-Rh血型系统及输血原则
开课学院: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 制作人:钟冬火
课程名称 |
生理学 |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
临床医学专业 |
课程类型 |
专业基础课 |
开课年级 |
二年级 |
课程性质 |
必修课 |
课程总学时 |
96学时 |
一、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生理学》在医学教育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与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理学》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掌握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医疗、卫生实践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及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促进学生医学素质的养成,培养学生包括科学精神、医学伦理、敬业精神等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无偿献血,关爱他人-Rh血型系统
2.对应章节:第三章血液,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
3.课程讲次:第二讲-Rh血型系统和输血原则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阐述出Rh血型系统的分型原则及其临床特点和临床意义;理解输血的基本原则及交叉配血的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Rh血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分析临床中Rh阴性血者再次输血及二次受孕的问题;能够通过交叉配血实验分析输血的可行性。
3、素养和价值目标:通过Rh血型系统及输血原则的学习,鼓励同学们参与无偿献血,培养学生们关爱他人,热心社会志愿服务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职业荣誉感;通过对兰德斯坦纳血型发现的研究过程的讲解,培养学生们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求真的科学态度。
四、案例主要内容
案例中通过对Rh血型系统的特点及输血原则等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Rh阴性者(熊猫血)在临床上的二次输阳性血和二次怀孕的问题阐述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引申出本节课的思政主题-无偿献血,关爱他人,并以时政案例(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讲述了鲁斯兰无偿献血的故事,并对他的举动给予高度赞扬,称赞他是“中哈友谊的使者”) 和同学们身边的故事(“熊猫血”献血者汪兆年:一颗红心永向党,一份爱心护生命)来引导同学们积极无偿献血,以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的大爱精神。
本案例还通过引入科学史话环节:以设问的形式(为什么每年世界献血者日定在6月14日呢?)引出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Rh血型抗原背后的故事,并在课后延伸阅读中进一步引入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Peter Agre教授在研究红细胞Rh抗原蛋白时意外发现了水通道的故事,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们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求真的科学态度,并在无形中融入了课堂思政的元素。
五、案例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 |
学 情 分 析 |
知识基础 |
1、学生已经具备了血细胞的生理特性、生理性止血及红细胞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及其临床特点等知识为基础。 |
技能基础 |
1、通过前期学习,同学们已经具备了虚拟仿真实验模拟已学理论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
学习基础 |
1、通过前面的学习及课堂现场互动情况分析,同学们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积极性,班级学风也较好。 2、针对课前沟通交流,学生在学习《生理学》这门课时反映他们目前处于基础课程的学习阶段,其接触临床机会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在后续授课过程中加强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
二、案例主要内容和重、难点分析 |
教学内容 |
已学内容:学习了血液的基本知识,包括血细胞的生理特性、生理性止血及红细胞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及其临床特点,为Rh血型系统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及方法学基础。 |
本节内容: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及其临床特点和临床意义;输血的基本原则及交叉配血实验。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项目 |
内 容 |
解 决 措 施 |
教学重点 |
Rh血型系统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
课堂以多媒体教学结合现场学生互动及现场板书详细讲解Rh血型系统的特点,结合Rh阴性者在临床上的二次输阳性血和二次怀孕的问题阐述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并结合综合性临床案例分析讨论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
教学难点 |
Rh血型系统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及交叉配血实验 |
Rh血型系统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采用教学重点中的解决措施进行,并且时间允许,可以在学生讨论环节中增加更多临床案例讨论(如Rh阴性者母亲如何才能如愿以偿的实现二胎、三肽梦?); 输血原则设计成课堂自主学习及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但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应重点对输血的基本原则提前进行重点阐述,帮助同学们理解输血原则及交叉配血实验,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难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
三、案例课堂教学设计思想 |
设计依据:《生理学》具有理论知识结构和内容抽象的特点及难点,教学的重点不但是学习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二年级本科学生正处于基础课程的学习阶段,其接触临床机会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启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通过临床问题激发医学生学习动力,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协助能力(课堂后半段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学习输血原则),最终带着问题学习、分析、解决问题。 |
四、案例教学资源和方法 |
教学资源 |
1、课程在线学习平台:超星学习通平台中以中南大学国家精品课程《生理学》在线示范教学包版本(2020)为基础,建设35222葡京集团医学院《生理学》网络课程资源,包括自制课件、教学视频、扩展延伸阅读资料、案例分析库、作业及试题库等。 2、中国大学MOOC: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精品课程——《生理学》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HUST-1206350804 3、微信公众号:杨晶老师的医学思政(阅读“从放血到输血,这条红色生命之路注定不平凡”,其中详细介绍了的历史及其背后科学家的故事,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 |
教学方法 |
1、通过临床问题为导入、课堂探究,实现临床与基础相融合; 2、坚持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实现自主学习与技能双提升; 3、课堂教学结合翻转课堂及虚拟仿真实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
教学实施流程 |
|
五、案例教学过程与实施方法 |
课前自学 |
1、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并将课前任务资料上传到教学平台课程资料区。首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任务清单,然后上传微课(自制)、作业习题、自我测验、临床案例等资料至教学平台。学生认领任务后,进行课前学习。 2、课前发布任务,学生自主学习输血原则并准备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并在课前自主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模拟ABO血型鉴定实验,为下一节课线下人体ABO血型鉴定实验做准备。 |
课 中 教 学 |
课堂回顾 |
3分钟 |
1、通过图片展示结合课堂互动提问的方式重点回顾一下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及其临床特点,为本节课开展提前做好知识基础及方法学铺垫。 |
课堂 导入 |
2分钟 |
1、课堂导入,创设情境:以临床实践中手术室紧急输血时面临的Rh血奇缺的视频进行课堂导入,引起同学们对“熊猫血”的关注及兴趣,同时以“为什么每年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问题的形式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作为课堂导入。
|
知识探究 |
16分钟 |
1、引入科学史话环节:以设问的形式(为什么每年世界献血者日定在6月14日呢?)引出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Rh血型抗原背后的故事,并在课后延伸阅读中进一步引入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Peter Agre教授在研究红细胞Rh抗原蛋白时意外发现了水通道的故事,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并在无形中融入了课堂思政的元素。(2分钟)
2、课堂讲解:课堂中教师首先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结合现场板书的形式,引导学生们带着课堂导入的问题对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Rh血型系统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等)进行互动式、探讨式的讲解,并结合综合案例及特殊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能过当堂消化和理解,并内化为一种临床思维(使学生在今后临床实践中能够特别重视Rh阴性血的二次输血及二次怀孕等问题)。(12分钟)
3、思政融入:通过现场分享两个“熊猫血”无偿献血的故事来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加入无偿献血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们关爱他人,热心社会志愿服务的高尚情操,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2分钟)
|
翻转课堂 |
20分钟 |
1、教师点拨:在开展翻转课堂前,教师对下一阶段输血原则中的输血基本原则进行点拨,帮助同学们对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实验的理解。(2分钟) 2、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输血原则,课中分组讨论输血原则及交叉配血实验,并形成小组讨论意见(5分钟) 3、翻转课堂:随机挑选几组汇报其小组讨论结果,并选定一组上台讲解输血原则及交叉配血实验,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进行生生评价。(10分钟)
4、教师点评:对学生汇报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实现知识的内化,并联系前面已经学内容作更进一步的补充,引导同学们加强知识的有效融合和运用。(3分钟) |
教师总结剖析 |
4分钟 |
1、评价学生课堂参与、互动情况,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 2、教师根据现场实时测评及学习通活动平台数据有针对性的进行总结性回顾; |
课 后 拓 展 |
1、课后思考: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母子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所致新生儿溶血的异同点,并以作业形式上传至学习通平台。 2、课堂延伸阅读:课后阅读学习通中附件材料“青年一代学习的榜样-记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Peter Agre教授”及相关文献,其研究经历再次验证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创新精神及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 |
考 核 评 价 |
1、学生部分-学习总结与课堂统计调查:学生自我评价和课堂反思,分析总结教学内容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课后的强化和提高(课后平台上发布精选练习题)。通过课前发布调查统计(统计同学们无偿献血情况)及课后发布调查统计(统计同学们学习这节课后未来半年内是否有意愿参加无偿献血等),收集数据,分析同学们在本堂课学习后对无偿献血的认识及是否愿意付诸实际行动等方面的变化,以此来评价本节课思政元素融入质量。 2、教师部分-课后总结与收集反馈信息:课后通过多角度总结本堂课教学内容讲解情况,学生小组讨论情况及思政元素挖掘是否恰到好处,并及时收集学生线上平台作业情况及学生调查统计数据,为下一节课的开展及思政元素融入做好准备。 |
六、教学反思
1、混合式教学认可度有待提高。学生对于混合式教学比较陌生,且临床专业学生本身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前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教师的评价不够正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热情,因此如何精选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及学生自主学习材料是教师特别应该注意的地方。本节课中教学内容上比较简单,课堂学习同学们基本能够理解相关知识点,课后作业表明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点掌握比较好。线上自主学习主要是以血型相关研究历史及进展加强同学们课后知识的扩展,学习任务适中,同学们可接受程度叫高。翻转课堂形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主要还是个别小组同学比较积极,如何设计课堂翻转内容及形式成为翻转课堂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2、课程思政过程性评价有待改进。课堂上思政元素的融入如何评价成为课程思政的难点,如何增加课堂内学生互动的评价标准,目的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内通过探究与协作,较好地完成课程思政要求,这是课程思政评价的目的。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翻转课堂及课前课后对同学们无偿献血的认识及实践情况进行统计来评价,虽能起到一定的课程思政评价,但由于学生参与无偿献血实际行动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所以对本节课在对同学们的行动中到底起到多大的作用成为本案例评价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