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开课学院: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 制作人:何巍
课程名称 |
生理学 |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
临床医学 |
课程类型 |
专业基础课 |
开课年级 |
二年级 |
课程性质 |
必修课 |
课程总学时 |
96学时 |
一、课程简介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生理学》在医学教育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与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理学》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掌握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医疗、卫生实践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通过课程思政可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平等、博爱,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和救死扶伤的专业精神,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科学思维的基本原则,逐渐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公筷公勺,卫生健康,我们一起“筷”乐用餐——胃液的分泌
2.对应章节:第六章第三节
3.课程讲次:1学时
三、案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阐述出盐酸分泌的基本过程及作用,能够理解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2、知晓餐后碱潮及质子泵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所学的盐酸分泌机制的知识解释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挫的药物作用机制;
2、能够运用所学胃粘膜屏障保护机制解释相关临床问题。
素养和价值目标
1、通过对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的学习,尤其是酗酒后及幽门螺杆菌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以此加强同学们自珍自爱和为什么倡导公筷公勺的使用;同时对幽门螺旋杆菌的科学发现史进行线上线下扩展学习,让同学们感知科学发展的曲折及科学家献身精神,同时也可加强同学们对公共卫生领域的关注及饮食习惯的改进。(思政目标)
四、案例主要内容:
胃液的分泌、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重点是盐酸的分泌及功能以及胃粘膜保护屏障及影响因素。
课堂以线上线下多媒体教学结合课堂互动的形式对胃液分泌中的盐酸分泌进行重点讲解,并采用以问题导向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胃粘膜的保护机制,尤其是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的保护机制及破坏因素,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对重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以前导学习内容为基础(离子通道及离子泵相关理论知识),运用解析的方式对盐酸分泌的过程进行重点分析,并结合临床实践中餐后碱潮及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挫的药理机制加强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五、案例教学设计:
传统的《生理学》教学多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忽视结合临床实际问题去引导、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易导致基础与临床脱节的现象。通过前一阶段系统的学习《生理学》,学生们已经初步适应了《生理学》的课程特点,并且基本掌握了器官系统由组织细胞结构到功能状态变化及功能调节的学科逻辑思维及学习方法。
随着基础医学与临床应用的紧密结合,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其核心在于将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鉴于此,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就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应用相结合。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及时将《生理学》中的知识紧密结合临床、生活案例进行讲解,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并逐渐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六、教学过程与实施方法 |
课前自学 |
1、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并将课前任务资料上传到教学平台课程资料区。学生认领任务后,进行课前学习。 2、课前发布任务:让学生思考幽门螺旋杆菌在胃溃疡发病中有何作用及其发现历史?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背后曲折的科学故事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准备课堂小组讨论并汇报。 |
课 中 教 学 |
课堂导入 |
2分钟 |
1、以幽门螺旋杆菌的小视频导入课堂,随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引起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来引起学生的关注,随后以一张我国各省感染率来进一步强化该种细菌的危害,从而进一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
|
课堂 回顾 |
2分钟 |
1、课堂回顾在导入之后以设问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教师设问:胃粘膜结构及胃的分泌细胞是什么?学生根据已学组织胚胎学知识进行回顾)。 |
|
知识探究 |
18分钟 |
1、课堂现场教学:盐酸分泌的机制以多媒体教学为基础,采用逐步解析的方式对盐酸分泌的过程进行讲解,并适时插入临床上相关现象(餐后碱潮)或药理机制(质子泵抑制剂)加深同学们的理解。此外,还可通过师生互动式、推导式讲解,并根据知识点特征设置课堂问答互动环节(如临床上在做血液学方面检查时要求空腹?见下图)。(13分钟)
2、课堂案例分析:通过现场讲解胃粘膜保护机制,特别是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的讲解来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对胃粘膜保护机制的理解和掌握,并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和讨论(为什么酗酒对胃伤害很大?),并以临床案例讨论加强同学们对胃溃疡发病机制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医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的能力,对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政元素)(5分钟) |
|
翻转课堂 |
20分钟 |
1、学生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课前自主查阅资料及学习(讨论议题:幽门螺旋杆菌在胃溃疡发病中有何作用及其发现历史?),首先各小组进行讨论5分钟,随后每个小组依次汇报本组讨论的结果,如前一小组已经讲过的,后面小组只需进一步补充即可。(15分钟) 2、教师点评:对学生汇报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实现已学知识及新知识的提升与内化,引导同学们加强对已学知识的有机融合,并提示同学们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5分钟) |
|
教师总结剖析 |
3分钟 |
1、评价学生课堂参与、互动情况,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 2、教师根据现场实时测评及学习通活动平台数据有针对性的进行总结性回顾; 3、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通过课堂展示及讨论让学生能够科学认识胃溃疡及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病机制,并进行适当的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研究的曲折性及科学家背后的牺牲精神,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及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力。(思政目标) |
课 后 拓 展 |
1、课后思考: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幽门螺旋杆菌(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现背后的科学故事,并探讨对我们在医学发展及科学研究中的启发及意义 。 2、课堂延伸阅读:以“Gastrointestinal stem cell,tissue engineering ”为关键词搜索相关的最新文献并阅读,了解胃肠道组织工程研究中的科学前沿。 |
课 后 活 动 |
1、学生部分-学习总结与能力拓展:自我评价和反思,并结合案例分析总结教学内容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课后的强化和提高(课后平台上发布精选练习题)。预习胃液分泌的调节。 2、教师部分-课后总结与收集反馈信息:课后总结本堂课教学内容讲解情况,学生小组讨论情况,并及时收集学生线上平台课后作业,剖析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开展做好准备。 |
六、教学反思
1、学生小组讨论效率有待提高。由于医学生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学生课后作业及任务非常多,常常导致课前布置的讨论话题学生查阅资料、文献不甚理想,导致课堂小组讨论时不能全员有效参与;
2、教师的课堂把握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经常穿插相关临床案例及互动讨论,已及翻转课堂的开展及小组讨论都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整体把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