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争议”的高空施救-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张欣)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生理学 |
课程性质 |
专业基础课 |
学 分 |
5.5 |
学 时 |
96 |
开课专业 |
口腔医学专业 |
授课对象 |
第三学期 |
二、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思路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本课程的思政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全面发展型人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学生投身医学事业。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中贯穿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要素,使专业知识融入人文营养。在教案和课件打磨中,加入课程思政相关案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选择适合课程思政元素深度融入的教学平台和教学形式,如学习通、雨课堂等,并且采用互动研讨式、学习任务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此外,我们还加强了考核环节,通过理论教学成绩和平时形成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参与到课程思政学习中去。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
(一)案例名称
案例名称:“争议”的高空施救-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对应章节:第五章呼吸,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课程讲次:第一讲-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化学感受器的分类、位置、特点和生理作用,阐明二氧化碳、氧和氢离子浓度对呼吸的调节机制以及三者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及其机制解释临床中过度通气综合征及简易处理办法;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生理学实验中不同刺激对呼吸运动调节的作用机制。
3、素养和价值目标:通过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医生在飞机上真实救人的案例,培养医学生感知生命的转瞬即逝,以及科学施救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以及培养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
1、案例主要内容介绍:以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新闻标题是“飞机上女子呼吸困难,紧急时刻医生竟拿袋子捂住她的嘴?”)导出本节课的临床问题:过度通气综合征及临床医生紧急处理办法,以此来引导出CO2在呼吸调节中的重要性,从而通过具有“争议性”处理办法以故事性的描述导出本节课的重点-化学感受性反射。本案例的导入可吸引同学们的课堂注意,并主动思考过度通气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临床处理方法,并借此让同学们感知生命的转瞬即逝,以及科学施救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以及培养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案例中还通过引入科学史话环节:柯奈尔‧海门斯,海门斯因1930年发现了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调节呼吸的作用(上阵父子兵的故事),于193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鼓励同学们课后探究他们科学研究的过程及方法(医学诺贝尔之1938:生理学家与狗),这对培养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及科学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
一、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 |
学 情 分 析 |
知识基础 |
1、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呼吸的基本过程,包括肺通气、肺换气、组织换气及气体的运输等知识为基础。 |
技能基础 |
1、通过前期学习,同学们已经具备了器官系统由结构到功能、最后到功能调节的课程思维模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
学习基础 |
1、通过前面的学习及课堂现场互动情况分析,同学们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积极性,班级学风也较好。 2、针对课前沟通交流,学生在学习《生理学》这门课时反映他们目前处于基础课程的学习阶段,其接触临床机会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在后续授课过程中加强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
二、教学内容和重、难点 |
教学内容 |
已学内容:学习了呼吸的基本过程,包括肺通气、肺换气、组织换气及气体的运输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呼吸运动的调节。 |
本节内容:化学感受性反射及CO2、H+浓度和低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及其机制;肺牵张反射的概念、反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项目 |
内 容 |
解 决 措 施 |
教学重点 |
化学感受器反射及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及其机制。 |
课堂以多媒体教学结合学生现场互动,加强同学们对化学感受器反射及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及其机制的认识及掌握,并结合临床应用中的场景(过度通气综合征及简易处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
教学难点 |
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及其机制 |
首先采用课堂解析的方式对化学感受性反射及感受器的特点(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进行重点讲解,随后以过度通气综合征及CO2麻醉等临床实践问题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进一步加强对本节课的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可以生活中的案例,如秋冬季紧闭的大巴车或教室,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来感受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
三、课堂教学设计思想 |
《生理学》具有理论知识结构和内容抽象的特点及难点,教学的重点不但是学习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二年级本科学生正处于基础课程的学习阶段,其接触临床机会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启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通过临床问题激发医学生学习动力,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协助能力,最终带着问题学习、分析、解决问题。 |
四、教学资源和方法 |
教学资源 |
1、课程在线学习平台:超星学习通平台中以中南大学国家精品课程《生理学》在线示范教学包版本(2020)为基础,建设****医学院《生理学》网络课程资源,包括自制课件、教学视频、扩展延伸阅读资料、案例分析库、作业及试题库等。 2、中国大学MOOC: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精品课程——《生理学》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HUST-1206350804 3、微信公众号:杨晶老师的医学思政(阅读“医学诺贝尔之(1938):生理学家与狗”,其中详细介绍了柯奈尔‧海门斯研究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调节呼吸作用的故事) |
教学方法 |
1、通过临床应用作导入、课堂探究,实现临床与基础相融合; 2、坚持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实现自主学习与技能双提升; 3、课堂教学结合虚拟仿真实验验证,提升学生综合研究能力。 |
教学实施流程 |
|
五、教学过程与实施方法 |
课前自学 |
1、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并将课前任务资料上传到教学平台课程资料区。首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任务清单,然后上传微课(自制)、作业习题、自我测验、临床案例等资料至教学平台。学生认领任务后,进行课前学习。 2、课前发布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肺牵张反射的概念、反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结合虚拟仿真实验中“呼吸运动的调节”,分小组准备课堂讨论(议题:剪断一侧迷走神经和剪断两侧迷走神经家兔呼吸发生什么变化?)。 |
课 中 教 学 |
课堂导入 |
2分钟 |
1、以“机体的呼吸需要二氧化碳吗?”这一与生活经验反常的设问方式开头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随后以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过度通气综合征及临床医生紧急处理办法来引导出CO2在呼吸调节中的重要性,通过故事性的描述导入本节课的重点-化学感受性反射。 
|
课堂 回顾 |
2分钟 |
1、在导入的环节后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简单回顾一下呼吸运动的调节中枢及心血管反射中讲过的化学感受性反射,为本节课开展提前做好铺垫。 |
知识探究 |
20分钟 |
1、课堂中教师首先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结合现场板书的形式,引导学生们带着课堂导入的问题对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化学感受性反射、感受器及其适宜刺激及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及其机制等)进行递进式、抽丝剥茧式的讲解,并结合过度通气综合征及临床医生紧急处理办法的原理进行讲解。(15分钟) 2、引入科学史话环节:柯奈尔‧海门斯:比利时医学家,海门斯因1930年发现了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调节呼吸的作用(上阵父子兵),于193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思政元素)(2分钟)
3、通过现场讲解过度通气综合征及临床医生紧急处理办法背后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临床急救技能的同时,也让学生感知生命的转瞬即逝,以及科学施救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以及培养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政元素)(3分钟)
|
案例研讨 |
15分钟 |
1、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肺牵张反射(课前发布任务)及现场分组讨论虚拟实验中项目中的问题(议题:剪断一侧迷走神经和剪断两侧迷走神经家兔呼吸发生什么变化?)(5分钟) 2、随机挑选几组汇报其小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进行生生评价。(6分钟) 3、教师点评:对学生汇报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实现知识的内化,并联系前面已经学过的肺通气的过程作更进一步的补充,引导同学们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贯通。(4分钟) |
教师总结剖析 |
6分钟 |
1、评价学生课堂参与、互动情况,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 2、教师根据现场实时测评及学习通活动平台数据有针对性的进行总结性回顾; 3、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通过课堂展示及讨论让学生能够科学认识过度通气综合征及其急救措施,以此提高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及其职业使命感! |
课 后 拓 展 |
1、课后思考:请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及文献,对由不同疾病引起的陈-施呼吸产生机制进行思考。 2、课堂延伸阅读:医学诺贝尔之(1938):生理学家与狗 了解柯奈尔‧海门斯父子对颈动脉体在呼吸运动调节中的作用的研究历史及背后有趣的故事。 |
考 核 评 价 |
1、学生部分-学习总结与能力拓展:学生自我评价和课后反思,并结合课后发布作业练习评价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并要求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课后文献阅读报告,并提前预习生理学实验:家兔呼吸运动的调节。 2、教师部分-课后总结与收集反馈信息:课后总结本堂课教学内容讲解情况,学生小组讨论情况及分析思政元素挖掘是否恰到好处,并及时收集学生线上平台课后作业情况,剖析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开展做好准备。 |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1、思政案例设计要有依据:《生理学》是医学生接触较早的医学基础课程,由于课程具有知识点繁琐,内容系统性强,知识抽象,学生学习难度大的特点。并且,学生在学习医学生理学过程中与临床疾病的联系所知甚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启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临床问题激发医学生学习动力,最终带着问题学习、分析并解决问题。本次思政案例的亮点在于在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融入以临床真实案例(过度通气综合征)为问题的教学模式,学生跟着老师进入思政案例故事中,并带着思考“为什么要用垃圾袋捂住口鼻进行紧急处理呢?”问题进入课堂,带有启发性,并在无形中融入的医者仁心、科学施救等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但在本案例中如何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且又体现出专业性成为本案例课堂教师思政元素融入的关键。
2、混合式教学过程性思政元素的评价有待改进:在本案例中我们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及虚拟仿真、小组讨论等,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等方面可以进行课堂现场点评与总结,并对其综合素质和临床思维给予评价。但在本案例中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效果的评价存在一定的难度,很难有量化的指标,仅仅以同学们对思政案例的课堂吸引性、课堂专注度及课后是否对相关病例及扩展材料阅读情况来间接评价。
四、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与创新(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亮点和创新点,凝练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的经验做法。
(一)、建立《生理学》课程思政资源库
群策群力,将《生理学》课程团队搜集到的思政素材进行归档、分类并建立资源库,有利于教学推广和思政内容同质化教学,为后续教学成果评价提供资源保障,为思政素材的扩充提供有效支撑,最终形成一套融合了思政元素的教学资料,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等。
(二)、综合性思政教育
注重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医学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生理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思政教育。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案例的打磨、分析等,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了解社会、认识自己,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力。
(三)、教学平台投放有利于课程推广
在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搭建《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将在实践教学中打磨建立好的优秀思政案例进行电子化保存,并在相关教学平台投放,便于课程持续的改进及更新,也为其他医学相关学科的思政教学提供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