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 |
冷暖自知?-体温的异常 |
编号 |
7 |
教学名称 |
体温的调节 |
学时 |
1学时 |
节选章节 |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
一、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 |
学 情 分 析 |
知识基础 |
1、学生已经学习了能量代谢及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及其临床意义。 |
技能基础 |
1、经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及翻转课堂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能力。 |
学习基础 |
1、同学们已经认识到《生理学》课程所特有的课程特点,对教师混合式教学也能很好的适应,学习积极性很高。 2、通过课堂互动及课前沟通,临床班学生学风较好,基本都能较好地完成各门课课前课后学习任务,学生希望老师在简单章节能够给以他们更多锻炼的机会。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目标 |
1、能够阐述出机体的产热器官及产热形式,能够描述出机体的几种散热方式,并能理解体温调定点学说; 2、理解产热活动的调节;理解体温的调节方式及过程 |
能力目标 |
1、能够运用所学的产热和散热方式进行自身及他人的行为性体温调节;能够用所学的体温调定点学说解释细菌感染导致的发热过程及与高温中暑的区别。 |
素养和价值目标(思政目标) |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并上台演讲,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及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对不同中暑程度的讲解,特别是热射病的危害,让学生们感知生命的脆弱和保护在高温下的劳动者的公民责任意识及职业责任感。 |
三、案例主要内容和重、难点分析 |
教学内容 |
已学内容:能量代谢及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及其临床意义。 |
本节内容:体温的概念及体温的调节过程,包括机体的产热及散热的方式及其特点,体温调定点学说。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项目 |
内 容 |
解 决 措 施 |
教学重点 |
机体的散热方式及体温调定点学说 |
课堂以线上线下多媒体教学结合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讲机体的产热、散热的形式及特点)的形式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及知识的内化,从而帮助学生对重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
教学难点 |
体温调定点学说 |
以前导学习内容为基础(压力感受性反射对血压的调节),运用类比法对体温调定点学说进行重点分析,并结合临床案例中的发热过程进行阐述,从而有助于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以生活中经验(如发烧过程和退烧过程中人的表现,调节失效时的中暑及低温症的表现)来帮助同学们理解。 |
四、案例课堂教学设计思想 |
传统的《生理学》教学多采用教师讲授式教学模式,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忽视结合临床和生活实际问题去引导、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易导致基础与临床脱节的现象。通过前期统计调查发现,学生对传统讲授法授课时多体会不到学习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受到影响,不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鉴于此,适当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视频等学习资料进行自学,并在课堂上通过答疑解惑、小组讨论及上台演讲的形式等来完成,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将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并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制作PPT课件,课上自己来讲某一节段的形式进行,以此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并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
五、案例教学资源和方法 |
教学资源 |
1、课程在线学习平台:超星学习通平台中以中南大学国家精品课程《生理学》在线示范教学包版本(2020)为基础,建设****医学院《生理学》网络课程资源,包括自制课件、教学视频、扩展延伸阅读资料、案例分析库、作业及试题库等。 2、中国大学MOOC: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精品课程——《生理学》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HUST-1206350804 3、微信公众号:杨晶老师的医学思政(阅读“我们的体温,正在变凉凉”及“30多年如一日磅自己,终发现人体无感蒸发”,其中有最新的科学进展,也有老一辈的科学家故事。) |
教学方法 |
1、通过临床问题作导入、课堂探究,实现临床与基础相融合; 2、坚持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实现自主学习与技能双提升; 3、课堂教学结合生讲师评,提升学生团队协作、综合表达能力。 |
教学实施流程 |
|
六、案例教学过程与实施方法 |
课前自学 |
1、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并将课前任务资料上传到教学平台课程资料区。学生认领任务后,进行课前学习。 2、课前发布课前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自主学习教材及查阅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三个教学微节段(5分钟左右)的课堂讲解课件。 |
课 中 教 学 |
课堂回顾 |
2分钟 |
1、课堂回顾可在课堂导入前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对上一节课中能量代谢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简单的回顾,并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体温及体温的调节。 |
课堂 导入 |
2分钟 |
1、以2021年(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中发生的严重运动员失温致死真实案例作课堂导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体温的异常。同时,以热射病的小视频来引起学生对高温作业下中暑的关注,随后引出问题“发烧与中暑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带着问题进入本节的内容-体温的调节。 |
知识探究 |
18分钟 |
1、课堂现场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基础,采用对比法(与压力感受性反射调节心血管活动为对照)的方式对体温自主性调节-体温调定点学说进行重点讲解。此外,还可通过师生互动式、情景融合的形式对体温的调节(如可根据授课时环境温度引导同学对自身衣着及采取的保温或降温措施进行分析)进行更加形象直观的讲解,加深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内化。(13分钟) 
2、课堂情景融合,有效思政融入:通过现场讲解并结合临床实践及生活案例对异常体温进行阐述,并在课堂细节处理上有机的融入思政元素,如在讲到中暑时可以当前疫情防控中医务工作者在炎热环境中依然忘我工作的精神及去年热映的《长津湖》系列电影中描述志愿军 “冰雕连”的故事来告诉同学们失温症的危害及志愿军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见上图)。(体现思政元素)(5分钟) |
翻转课堂 |
20分钟 |
1、学生主讲教学节段: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及查阅资料并制作课件,分别就机体的产热反应,机体散热反应中辐射、传导和对流及机体散热反应中的蒸发散热三个微节段进行讲解(每组5分钟)。(15分钟) 2、教师点评:对学生讲解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实现已学知识及新知识的提升与内化,引导同学们加强对已学知识的有机融合。(5分钟) |
教师总结剖析 |
3分钟 |
11、评价学生课堂参与、互动情况,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 2、教师根据现场实时测评及学习通活动平台数据有针对性的进行总结性回顾; 3、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通过课堂展示及讨论让学生能够科学理解体温调定点学说及其重要性,并进行适当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引导学生关注体温异常及其急救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
课 后 拓 展 |
1、课后思考:运用体温调定点学说解释机体发热和解热过程,并探讨中暑及失温症下体温失调节机制? 2、课堂延伸阅读:课后详细了解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卫·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和阿登·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方面的贡献,分组讨论并形成综合性文献报告。 |
课 后 活 动 |
1、学生部分-学习总结与能力拓展:自我评价和反思,并结合案例分析总结教学内容,进行课后的强化和提高(课后平台上发布精选练习题)。 2、教师部分-课后总结与收集反馈信息:课后总结本堂课教学内容讲解情况,学生小组讨论情况,并及时收集学生线上平台课后作业,剖析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开展做好准备。 |
七、教学评价及反思 |
教 学 评 价 |
1、《生理学》的发展与现代医学发展紧密联系,人类在探寻疾病救治方法过程中,势必会探寻疾病的发病机理,而这一探索又是建立在对人体正常功能研究的基础之上;同时,很多生理学知识也是来源于生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融入培养学生感知生活,服务于生活,并且从生活中寻找灵感的能力。 2、因此,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们通过以热射病的小视频引出问题“发热与中暑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一常见的临床及生活现象来导入,并且这些都是与临床救治紧密相关。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正常机体情况下体温是如何调节的。 3、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及表达能力,课前一半时间我们设计成翻转课堂的形式,由学生自己准备,自己上台讲课,身份互换,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且期间引入最新的科学研究与进展的讲解,让同学们更能深刻领会《生理学》的进步都是科学研究不断推动的结果。最后,以发热和中暑的区别及失温症结束本节课,从而可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及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意识,这对于医学院校“立德树人”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政目标的达成) |
教 学 反 思 |
1、学生课堂活跃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次课堂中采用多组接力的形式对三个微知识点进行讲解,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生生评价方面有待提高; 2、教师课堂把握度有待提高。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经常穿插相关临床案例及生活经验互动讨论,已及翻转课堂中不同形式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整体把握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