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案例库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务工作 > 课程思政案例库 > 正文

《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5-03-31 浏览量:

《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开课学院: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                                  制作人:刘燕

课程名称

病理学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护理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

开课年级

二年级

课程性质

必修

课程总学时

48

一、课程简介

《病理解剖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通过研究病变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揭示疾病的本质与发生发展规律。课程涵盖了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如细胞损伤、炎症、肿瘤等。病理解剖学不仅帮助临床医生了解疾病的形态学基础,也是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动力。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病理解剖学知识,形成对生命和健康的敬畏,同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二、案例基本信息

案例名称:

敬畏生命,严谨治学——从中国病理学的发展谈病理解剖学的基础

对应章节:

第一章 绪论

课程讲次:

第一次

三、案例教学目标

价值引领:

通过中国病理学发展的历史案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认识到中国医学家在全球医学进步中的贡献。

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救死扶伤的职业信念,培育科学探索精神与家国情怀。

逻辑联系:

理解病理解剖学在医学中的基础地位及其对临床诊断的重要性,认识中国病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通过中国病理学家的奋斗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形成科学探索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四、案例主要内容

背景介绍: 病理解剖学不仅是现代医学的基础,也是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领域。中国病理学家们在这一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解剖学与病理学相结合的实践,奠定了我国在国际医学领域的重要地位。通过展示这些历史案例,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医学事业的崛起过程,并培养学生对病理研究的兴趣。

思政元素挖掘:

民族自豪感:结合中国著名病理学家如林巧稚、吴阶平等的事迹,展示他们为中国医学事业奉献一生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鼓励他们传承前辈的科学精神。

严谨治学:讲述中国病理学发展的曲折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医学教育和研究取得的成就,强调科学研究中追求真理的严谨态度,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

家国情怀:通过介绍中国病理学在抗击疫情、救治重症患者等领域中的突出表现,彰显医学家在国家危难时的责任与担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案例内容:

案例1:林巧稚教授作为中国妇产科学和病理学领域的先驱,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不懈追求医学真理,突破技术瓶颈,建立起中国妇产科学的病理学基础。通过她的故事,展示严谨治学、克服艰难险阻的科学精神,启发学生在科研道路上坚持不懈。

案例2:在新冠疫情期间,武汉的病理学家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解剖病患遗体,找到病毒对肺部等器官的具体影响机制,推动了疫情的全球防控。该案例展现了中国病理学家的勇敢与奉献精神,彰显了中国在全球医疗领域的崛起。

五、案例教学设计

案例导入: 通过问题导入:“中国在病理解剖学领域有哪些重要贡献?”激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出林巧稚、吴阶平等中国病理学家的事迹,展示中国病理学的历史成就与国际影响,进而引导学生认识病理解剖学对临床医学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中国病理学家如何在国际医学界赢得尊重”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中国医学历史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理解病理解剖学的发展过程。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病理学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增强学生对中国医学事业发展的认识与自豪感。

情景模拟:模拟疫情期间的病理学研究场景,学生扮演病理学家分析患者的病理切片,体验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病理研究的重要性。

考核评价方案:

诊断性评价:通过开课前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中国病理学家事迹的了解程度。

形成性评价:课堂中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察学生对中国医学发展历程的理解情况。

终结性评价: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结合病理解剖学的知识和中国医学家的事迹,表达对医学事业的理解和职业信念。

六、教学反思

本次思政案例的教学,成功引导学生了解了中国病理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与重要成就,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通过林巧稚等中国病理学家的事迹,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病理解剖学的理解,还领悟到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历史背景较为陌生,今后可以提前布置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进一步提升课堂效果。